江苏省人大也将适时启动修订程序,在建立统一监督管理机制、统一检测方法、强化机动车全过程污染控制、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强制维修和报废、油气回收、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
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6%的增幅相比,2000~2009年间,全球植物生产力只增加了1%。Running说,毕竟之前的研究都倾向于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促进植物的生长。
鉴于全球平均气温仍在攀升,赵茂生和Running决定将这一研究继续下去,以检验气候变化的长期效应。2003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称,1982~1999年间,全球陆地植物的生产力增加了6%。过去10年中陆地植物生产力增幅的下降说明,未来的植物分布格局和生产力的变化趋势,是由温度、降水、云层、二氧化碳、养分状况和土地管理等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因子共同决定的。研究者将这一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Running说,这一结果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它说明不断升高的气温并不会永无止境地帮助植物生长。
NASA总部陆地生态学研究项目的项目经理Diane Wickland说。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食物安全、生物燃料和全球碳循环等一系列的问题。扎西介绍,打造生态旅游已成为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藏东南部拥有中国保护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这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去年,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30元,比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多出1100多元。藏东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副县长扎西介绍,在国家实施森林保护法之前,林芝地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砍伐林木,极大地破坏了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对农牧民增收致富也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
截至目前,西藏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2.73亿立方米,森林生物总量达18.98亿吨,森林总碳汇量达9.53亿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并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去年,巴松错湖仅门票收入就达1500万元。这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为减少二氧化碳空中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昔日靠伐木为主的贫困县,正在向生态经济强县大步迈进。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西藏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去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承诺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积量,会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国家总投资达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共到位资金17.8亿多元,并计划在2030年基本完成。在国家实施禁伐后,西藏东南部林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依靠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向以生态经济为主的特色、绿色、优势产业转变。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敏感。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
其中,工布江达县大力发展了以巴松错湖为主的生态旅游业。目前,西藏森林面积达1462.6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263.5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
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截至目前,西藏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2.73亿立方米,森林生物总量达18.98亿吨,森林总碳汇量达9.53亿吨。昔日靠伐木为主的贫困县,正在向生态经济强县大步迈进。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积量,会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藏东林芝地区从木头财政向生态经济成功转型后,当地农牧民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尝到了生态经济的甜头。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并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去年,巴松错湖仅门票收入就达1500万元。
在西藏东南部拥有中国保护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这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目前,西藏森林面积达1462.6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263.5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
藏东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副县长扎西介绍,在国家实施森林保护法之前,林芝地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砍伐林木,极大地破坏了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对农牧民增收致富也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其中,工布江达县大力发展了以巴松错湖为主的生态旅游业。扎西介绍,打造生态旅游已成为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禁伐后,西藏东南部林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依靠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向以生态经济为主的特色、绿色、优势产业转变。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敏感。去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承诺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如今,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已成为西藏低碳经济的试点领域。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西藏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这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为减少二氧化碳空中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30元,比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多出1100多元。
国家总投资达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共到位资金17.8亿多元,并计划在2030年基本完成同时,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目前也达到几百亿以上。Goerild Heggelund女士认为,尽管没有达成任何具有约束性意义的协议,但这毕竟是一个成功点。世界银行预测,国家越富裕,就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经济发展中不同的行业都需要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
如果对于气候变化不采取行动,将会付出巨大代价。Goerild Heggelund女士承认,在成本计算方面,拿出具体的数据相对困难,但是可以根据大概的数据来做出决策。
对于东南亚等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来说,每年甚至要抽出GDP的6%-7%来应对气候问题。哥本哈根会议中就融资框架达成了一部分一致意见,同时也同意成立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
9月3日上午的气候金融国际青年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高级气候变化顾问Goerild Heggelund女士同来自16个国家的38名青年气候大使共同探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以及对气候变化不做出反应的成本问题。在2008年中国的一次技术会议中,与会者指出应该抽出GDP的1%专门用于投资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技术。